作者:廣州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三附屬醫(yī)院皮膚科 吳治民
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(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),發(fā)熱、關(guān)節(jié)痛、皮疹的三聯(lián)征為其典型的臨床特征?;卓涎艧崞ふ畛T诎l(fā)熱后2-5天出現(xiàn),形態(tài)多為紅色斑丘疹,主要出現(xiàn)在軀干和四肢,也可能累及面部、手掌和腳掌,常皮疹多伴瘙癢不適,持續(xù)數(shù)天至一周左右。
基孔肯雅熱屬于中醫(yī)“溫病”、“疫疹”范疇。發(fā)熱、其皮疹主要由濕熱疫毒或風熱疫毒蘊于肌膚,外發(fā)皮表所致。中醫(yī)外治原則以清熱透邪、解毒利濕、涼血消疹、疏風止癢為主,采用中藥溻漬、藥浴多種方式清熱解毒止癢效佳
1.中藥溻漬/冷濕敷:
適用階段:皮疹初起,色紅、灼熱、腫脹明顯,或有水皰傾向時。
作用:快速降溫、清熱消腫、收斂燥濕、緩解灼痛瘙癢。
常用基礎(chǔ)方:馬齒莧30g,黃柏15g,苦參15g,生地榆15g,野菊花15g。
熱毒熾盛(疹色鮮紅灼熱):加蒲公英30g,紫花地丁15g,生石膏30g(先煎取汁)。
濕熱偏重(皮疹腫脹、滲液傾向):加土茯苓20g,地膚子15g,白鮮皮15g。
瘙癢劇烈:加蛇床子10g(注意濃度,防刺激),徐長卿15g。
操作方法
1. 將藥物用紗布包好,放入鍋中,加水1500-2000ml,煮沸后文火煎煮15-20分鐘。
2. 濾出藥液,待藥液完全冷卻至室溫或略低于室溫(約10-20℃)。(嚴禁使用溫熱的藥液敷于急性炎癥皮疹上)。
3. 用6-8層無菌紗布或干凈小毛巾浸透冷卻藥液,擰至不滴水(以濕潤但不流淌為度)。
4. 平整敷貼于皮疹密集處,保持紗布濕潤(可隨時添加冷藥液)。每次敷15-20分鐘,每日2-4次。
注意事項:嚴格保持藥液低溫(可放冰箱冷藏備用,用時取出);敷料需清潔;皮疹如有明顯破潰糜爛需慎用。
2.中藥藥浴/淋洗:
適用階段: 皮疹泛發(fā)全身,瘙癢明顯,但無大面積破潰時。
作用:全身性清熱祛濕、解毒止癢、透發(fā)疹邪。
常用方藥:金銀花30g,連翹20g,黃芩15g,苦參20g,白鮮皮20g,地膚子20g,丹皮15g,赤芍15g,生甘草10g。
操作方法:
1. 將藥物放入大鍋或浴桶中,加水3000-5000ml,煮沸后文火煎煮20-30分鐘。
2. 濾出藥液,倒入浴盆或浴桶中,加入適量溫水,調(diào)整水溫至溫熱偏涼(約35-38℃),以感覺舒適、不刺激皮膚為度。切忌水溫過高!
3. 患者全身或局部(如四肢)浸泡或淋洗10-15分鐘。浸泡后用清水稍沖(或不沖),毛巾輕輕沾干。
4. 每日1次,療程視皮疹情況而定。
注意事項:水溫過熱會加重炎癥和瘙癢;體弱、年老、心功能不全者需謹慎,時間不宜過長;浴后皮膚干燥者可薄涂無刺激保濕劑;有開放性傷口或嚴重感染時禁用。
3.地膚子洗劑(廣州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三附屬醫(yī)院協(xié)定方)
組成:地膚子、黃柏、荊芥、大黃、白鮮皮、金銀花、徐長卿、枯礬、冰片等。
作用:清熱解毒,祛風止癢
地膚子洗劑為本院自制協(xié)定方,具有清熱解毒,祛風止癢之功,并經(jīng)過粉碎研磨工藝,制成中藥藥包,無須熬煮,使用開水浸泡即可。本品既可適用于全身藥浴、淋洗,亦可用于溻漬、冷濕敷?;卓涎艧崞ふ罴毙云?、亞急性期、恢復期均可使用,止癢效果顯著,有助于皮疹消退。
中醫(yī)針對基孔肯雅熱皮疹外治以“清熱、解毒、利濕、涼血、止癢”為核心,安全、有效的外治能顯著緩解患者痛苦,促進皮疹消退,但務(wù)必在專業(yè)中醫(yī)師指導下進行,并與內(nèi)治法相結(jié)合,同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,警惕并發(fā)癥。
(通訊員:安俊停)